近期市场点评

 财智 盛之源

东小兴周报 | 金融数据持续改善,市场震荡调整后仍有向上空间

日期:2025-01-20



点击收听东小兴周报语音版 




  01
A股周度表现
























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定调积极、央行出手稳汇率、外部流动性压力缓解等因素影响,上周沪深股指探底回升。具体来看,上证综指、深证成指、沪深300、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一周涨幅分别为+2.31%、+3.73%、+2.14%、+4.66%、+1.61%,两市周度成交额5.92万亿元,日均成交1.18万亿元,日均成交较上周放量4.91%。上周申万一级31个行业中,社会服务、传媒、计算机涨幅靠前,而家用电器、银行、公用事业表现相对较弱。


  02
大势研判
























在政府债的支撑下,12月社融同比多增,好于市场预期。往后看,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下,金融指标有望持续好转。近期处于增量政策空窗期,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扰动仍在,A股成交额尚未形成持续放量,存量资金预计将在大盘高股息和小微盘股之间轮动,市场可能延续震荡格局。短期看,市场更多受到流动性及产业层面信息的影响,可持续关注地方两会、地产成交、消费等高频数据。中期来看,在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积极定调下,增量政策已有明确方向,经济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A股市场底部有支撑,震荡调整后仍有向上空间。具体方向上,仍然看好政策支持的内需消费与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领域。


  03
策略观点
























央行公布2024年12月中国金融数据,12月新增社融2.86万亿元,同比多增9249亿元;12月新增信贷9900亿元,同比少增1800亿元;12月M2同比上行0.2个百分点至7.3%M1同比降幅收窄2.3个百分点至-1.4%。

政府债仍是12月社融主要支撑。直接融资中,12月政府债券净融资为17612亿元,同比多增8288亿元,仍为社融主要的增量来源;企业债券净融资为-153亿元,同比少减2588亿元,表现继续好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83亿元,同比少增25亿元。2024年年底化债方案落地,置换专项债供给节奏较快。从地方政府债发行看,2024年11月和12月分别发行13141亿元和10913亿元,发行速度较上半年明显加快。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专项债也将加快发行,国新办发布会宣布各地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未来政府债将对社融形成持续支撑。
居民中长贷持续改善,企业端受化债制约。12月居民贷款新增3500亿元,同比多增1279亿元,结构上中长贷改善更为显著。居民中长贷新增3000亿元,同比多增1538亿元,自10月起新增中长贷已连续一个季度同比多增。居民短贷增加588亿,同比少增171亿元,居民短贷环比小幅修复。居民中长贷连续多增主要受益于房地产销售热度增加,带动按揭贷款需求持续改善。企业部门贷款同比少增4774亿元,短期贷款当月减少200亿元,同比少减435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8212亿元,企业票据融资同比多增3003亿元。企业端贷款需求仍然偏弱,在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更倾向于票据和发债融资。
M2增速环比提升,M1增速降幅快速收窄。12月M2同比上行0.2个百分点至7.3%,或与年末财政开支多增,带动政府存款向居民、企业存款迁移有关。M1同比降幅收窄2.3个百分点至-1.4%,地方政府化债、居民购房需求边际回升均有助于改善企业部门现金流。2025年1月起,央行将启用新修订的M1统计口径,在原来M0+单位活期存款的基础上增加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预计新口径下M1同比增速会更加平滑。往后看,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下,金融指标有望持续好转。近期处于增量政策空窗期,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扰动仍在,A股成交额尚未形成持续放量,存量资金预计将在大盘高股息和小微盘股之间轮动,市场可能延续震荡格局。短期看,市场更多受到流动性及产业层面信息的影响,可持续关注地方两会、地产成交、消费等高频数据。中期来看,在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积极定调下,增量政策已有明确方向,经济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A股市场底部有支撑,震荡调整后仍有向上空间。具体方向上,仍然看好政策支持的内需消费与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领域。





特别声明(向下滑动查看


1.本文内容均来源于我公司认为可靠的渠道,但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不发生变化或更新,不代表我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机构的正式观点。

2.本文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如涉及个股内容不作为投资建议。我公司及雇员不就本文内容对任何投资作出任何形式的风险承诺和收益担保,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而负任何责任。

3.本文中所有数据均经核对,如有差错,以相关数据原始来源所披露为准。

4.基金或指数的历史业绩不能代表其未来表现。我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我公司管理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基金需谨慎。投资者在购买本公司基金前,请认真完成投资者风险等级测评,购买风险相匹配的基金。


— 推 荐 关 注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