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笔记 | 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可能也是一种“工具”

点击关注
东兴基金微固收
当增长与通胀方向相悖时,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可能也是一种“工具”。
经济步入“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初步具备了一些“类滞胀”的特征,而这种节奏是投资者相对陌生的。我们更加熟悉的还是“低增长+通缩”或者是“高增长+通胀”的典型周期。
市场中有一种看法,认为每一次滞胀后都是很严重的衰退。为什么每次通胀过后都是衰退:一方面是因为高物价对于经济产生的伤害;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国家都被迫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胀,高利率本身对于经济也是进一步的冲击。
我们很难去界定,究竟是物价伤害了经济,还是过高的利率伤害了经济。所以当前的央行基于历史的经验其实是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框架,适当调高通胀容忍度,基本不会出现像美国70年代滞胀时期那种快速且剧烈的收紧货币政策。
滞胀的局面其实也是容易令债券市场所困扰的,一方面由于中国市场也没有过典型的滞胀阶段,海外可供参考的经验也比较久远。另一方面,滞胀阶段中我们能看到偏弱的增长对于债券市场是较为有利的;但同时高增的通胀对于利率又是负面的。
所以,利率在滞胀阶段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显然,如果跟着经济走,那么利率应该向下;如果跟着通胀走,利率应该向上。
这种情况下,不必过多的关心经济和通胀当中哪个对利率的影响更大,因为这一阶段内生性的因素可能没那么重要。我们只需要关心外生性因素中,货币政策是把经济放在前面,还是把通胀放在前面,仅需要了解央行的方向就足够了。
首先要确定的是,滞胀阶段不仅令市场为难,对于货币当局来说操作难度也有所加大,很难出现明显放松和收紧的趋势。在趋势性不明显的情况下,央行的预期引导是更重要、也更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历史上没有特别典型的标准滞胀阶段,但如果我们去寻找高通胀、低增长的阶段其实仍然有可以参考的经验。
比如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我们同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与猪周期带动的CPI上行并存。当时也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明显增多的一年:2019年二季度,针对市场中流行的“降准”传言,央行选择用报警进行回应;之后在2019年8月,对于市场中流传的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全面降息传言,人民银行同样以此方式进行辟谣;之后在四季度市场宽松预期已经基本消退时,降准降息正式落地。
所以我们能够发现,人民银行在这一年实质上的操作是中性偏松,但在预期引导层面控制市场的宽松预期无法持续发酵。
因此,我们认为市场更可能的情况是,由于经济偏弱,宽松预期渐渐加强,之后容易见到宽松的落空,预期的修复,如此反复。这种波动本质上其实是流动性溢价的震荡,而没有太明显的趋势。所以,在这一阶段去猜测政策的时点胜率更低,而最重要且有意义的是的明确当前所处的区间位置,以及预期运行的方向。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