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养基场

 才智方 稳财民 

债市笔记 | 如何看待超预期增长的社融?

日期:2022-02-11

点击关注

东兴基金微固收

2022年1月新增社融6,17万亿(前值为主2.37万亿),去年同期为新增5.19万亿,存量社融同比增长为10.50%,前值为10.30%,M2同比增长9.8%,前值为9.0%,M1同比-1.9%,前值为3.5%。
就1月份社融的总量,和新增贷款的总量来说,1月最终的数据其实是超出市场预期的,总体表现应该显示的方向是“宽信用”初步见效。但这一市场最为关注的数据落地后,也引发了几点争议:

1. 结构到底好不好?

如果单从本月数据结构看显示数据结构其实相当不错,但如果与去年同期相比结构则略差。本月的数据中,票据融资仅占1788亿,企业中长期贷款则达到了2.84万亿,居民按揭贷款也相应反弹至7424亿,本身所对应的结构应该说是非常良好的。

而市场之所以有观点会对贷款结构产生一定的质疑,原因在于与2021年同期相比,票据融资多增了3193亿,企业中长期贷款少增了1424亿,按揭贷款少增了2024亿,所表现出来的贷款投向结构弱于2021年。投资者之所以纠结,原因就在于我们究竟是应该脱离2021年单独去评价本月社融的结构,还是应该参照2021年的数据去进行比较。
 
2. 开门红表现出旺盛的社融是否具有持续性?

与表现强劲的社融相对比的是1月中旬媒体所报导的部分商业银行于1月初贷款投放并不理想,储备项目可能也不够充足,并且票据利率的上旬也是1月中下旬开启的,所以1月份开门红的良好结果,可能更多是体现在政策执行层面的高效率,而不是内生的融资需求已经足够旺盛。

社融结构当中政府债券一项的亮眼表现,也是当前财政发力、政府部门信用扩张的一个缩影,也就是说本月社融数据的大幅增长,其外生动能的作用大于内生。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持续的政策刺激来维系,后者更能形成趋势。
 
3. M1作为更高层级流动性的指标在1月份同比转负

M1作为更灵敏的反映实体经济活性的指标,其实也一直备受关注,权益市场也曾有过类似“M1定买卖”的观点,除此之外M1、M2剪刀差对于PPI也一直保持稳定的领先性。而本月在社融超预期增长的同时,M1同比转负。

对这一点,央行在公告中已经有了相应的阐述,就是主要由于春节前企业集中发放薪酬福利等,单位活期存款向个人存款转移,导致M1减少较多,同时2022年春节为1月30日,2021年春节为2月10日,时点上的错位造成M1同比的统计指标有所下滑。M1受春节效应的影响历年都会出现,我们根据经验计算剔除季节性因素后本月M1的同比增速可能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显示实体经济还没有进入到流动性旺盛的阶段。

总得来说,1月份社融的亮眼表现首先反映了当前政府极强的稳增长诉求,以及政策的执行效率,这一点也是今年很重要的逻辑线索。而目前社融仅位于触底后的初期,内生性融资需求尚没有回升迹象。

所以如果再回到之前的第一个问题,社融的结构究竟是应该单独来判断还是去和去年同期去比较,应该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我们之所以去关注结构,核心也是想确认社融的回升持续性是否足够强,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有没有因此转向的可能。

如果现在的结论是当前开门红的优良成绩可能更多是政策刺激下的结果,那么这一种强社融也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来维持,短时间内宽松的窗口应该并没有结束。

对于利率市场来说,社融的回升以及美债收益率破“2”的确对市场的信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但稳增长政策对于债券实际上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稳增长的目标下决定了当前债券资产并不是时间的朋友,而另一方面稳增长的诉求和路径也决定了当前货币环境和流动性环境仍然比较友好,市场的做多空间进入到与政策效率赛跑的阶段。


【特别声明】
1.本文内容均来源于我公司认为可靠的渠道,但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不发生变化或更新,不代表我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机构的正式观点。
2.本文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如涉及个股内容不作为投资建议。我公司及雇员不就本文内容对任何投资作出任何形式的风险承诺和收益担保,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而负任何责任。
3.本文中所有数据均经核对,如有差错,以相关数据原始来源所披露为准。
4.基金或指数的历史业绩不能代表其未来表现。我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我公司管理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基金需谨慎。投资者在购买本公司基金前,请认真完成投资者风险等级测评,购买风险相匹配的基金。

欢迎关注

东兴基金官方网站
http://www.dxamc.cn/
分享到: